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17-8229182

走在遥远的西域之路上--神奇的坎儿井
2018-07-18 10:46
举报

神奇的坎儿井

文:郭宪伟

     世界上大凡炎热之地,雨水都较沛,比如赤道雨林。令人奇怪的是吐鲁番却是个干旱得地皮快要起火的地方。这里年降雨量仅16毫米,离此不远的托克逊县更是少得可怜,年降水量只有4毫米,而整个吐鲁番年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。水是生命之源。没有雨,万物如何生长,生命如何延续?别担心,天造万物,道法自然,总是有它的法则的,凡事有一弊则必然存在一利。吐鲁番的利哪里?在天山!这是上天赐给它的一座奇异之山。

 
    每年冬季,博格达峰完全被冰雪层层覆盖,开春后雪线(4000米)下的冰雪融化成水,一点一滴汇成涓涓细流,这些细流倘若流进田野便是最好的灌溉之水,老天偏偏不作美,却让细流们完全彻底地渗进吐鲁番盆地的地下,水往低处走,眼见得地下水一直向最低的点的艾丁湖流去,流到中途偏偏又被盆地中部突然隆起的火焰山挡住了去路。真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啊,聪明的吐鲁番人立刻抓住这一天赐良机,发明了一项足以让上帝瞠目结舌的伟大工程,把源源不断的地下水引出地面,灌溉农田,结果是把吐鲁番变成了美丽的绿洲。
 
    这项伟大工程就是足以和长城、大运河齐名的坎儿井。
 
   据考证,坎儿井发明于汉代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,专家们各说不一,有中原开渠技术西传论,有波斯凿井灌溉东传论,也当地民族自我发明论,众说纷纭,不一而论。不管怎么说,坎儿井的形成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,这一点丝毫不用置疑。令人惊奇的是,二千多年过去了,这项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,如今的新疆仅仅是吐鲁番和哈密两地,就有1600多条,总长超过5000公里。
 
    在吐鲁番葡萄沟有一个坎儿井博物馆,我们前往参观,并下到地下沟渠实地察看,当我们在阴凉的地下,看到一个个的竖井把一条条地下渠道连接起来,清澈的渠水哗哗地流淌时,不得不为它精巧的构思和浩大的工程而叹服。
 
    坎儿井由竖井、暗渠、明渠和涝坝(蓄水池)四部分组成。竖井是用来提土和通风之用的,也是暗渠的连接点,暗渠由高到低修建,最后与地面上纵横交错的明渠连接,把水引到地面上灌溉田地,水用不完时,流进涝坝,蓄存待用。之所以用暗渠引水,是因为地下蒸发量小,流量稳定,是常年灌溉的保证。我们在葡萄沟里看到,明渠密如蛛网,清澈透明的渠水一路欢歌,流进一望无际的田野里,滋润着葡萄、果树、庄稼和绿树村庄,维族人在渠边葡萄架上搭上床架,铺上毯子,煮着奶茶,摆着瓜果,悠然自得地休闲纳凉,丝毫看不到炎热带给他们的烦恼与苦痛。
 
    大自然既是残酷的,也是宽厚仁慈的,它在让吐鲁番变成火洲的同时,又赐予它一座雪山,它给人以宝贵的生命,又让生命饱受自然的折磨。然而,人是自然界最顽强最坚韧的生灵,即使在这火一般的盆地里,也显示人的巨大的生存能力。人又是最聪慧最富有创造性的动物,坎儿井的发明,证明了人的创造力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也是无所不及的。
 
     作者介绍:郭宪伟,男,四川营山人。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(现西华师范大学)中文系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南充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。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,曾任南充市文化局局长。从事业余文艺创作二十余年,作品获全国、省、市级奖若干。
 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推荐阅读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